山东文艺网> 戏剧> 浏览文章戏剧

蒲剧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发展

www.sdwenyi.com 2023-5-21 17:45:59 来源:光明网 作者:视歌

【忆言忆语】

  作者:王兵兵(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博士后)

  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艺术的中国戏曲,不仅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而且铸成了中国文化的品牌特征和民族魅力。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剧和其他传统剧种一样,在传承中华文明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蒲剧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发展

蒲剧《柜中缘》剧照 资料图片

  蒲剧的前世今生

  《帝王世纪》曰:“舜都蒲坂”,《括地志》曰:“蒲坂故城,舜所都”。据史料记载,当今山西永济所在地是上古时期就出现在晋南的一座城。由于城周围长满了被认为是祥瑞的蒲草,当时人们就将它命名为“蒲邑”,后又称“蒲坂”“蒲州”。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帝就生活在此。此地曾经活跃着诸宫调、金元杂剧和各种民间俚俗音乐,曲牌体、板腔体等各类戏曲风格在此交织沉淀。蒲剧肇端于“蒲州”,历史上曾称之为蒲州梆子、南路梆子、同州梆子、乱弹、老秦腔等,是中国梆子腔系的母本,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蒲剧产生可追溯至明朝甚至更早,盛行于清代。清嘉庆时焦循在其《花部农谭》中评价蒲州梆子“其事多忠孝节义”“其词直质”“其音慷慨”。乾隆年间,蒲州梆子进京,与昆腔争雄,被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的“花雅”之争。

  20世纪40年代,运城、西安、绥远、延安等地的蒲剧社班,编演了《正气图》《石人泪》等一批抗日题材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业剧团与民间社戏并行发展,至今已有1000多个精品剧目,产生出《白沟河》《小二黑结婚》等一批新编蒲剧,也涌现出王艺华、景雪变等一批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蒲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守正创新中激发活力

  近年来,蒲剧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扎根本土,深耕时代,创作富于时代精神和符合当代大众审美情趣的现代戏曲。比如,创作《更上一层楼》《枣儿谣》等新编历史题材剧目,打造《中条山上党旗红》《党的女儿》等革命题材剧目,推出《大河之东》《永乐宫纪事》等符合时代需要、具有时代内涵、蕴含时代价值的新戏,体现出老剧种在不断拓宽题材,表现当代生活的独具匠心。同时,蒲剧还传承和复排了《窦娥冤》《西厢记》等传统经典剧目,并对一些传统剧目进行了改编。比如亮相2023年央视春晚的新编蒲剧《柜中缘》,在老剧目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不仅增加、强化了爱国、感恩等主题思想,而且创编了一些造型优美、具有现代气息的身段和表演程式,使全剧更符合当下的审美需求,颇受赞誉。

  在坚守传统艺术本体风格的同时,蒲剧在艺术形式上也不断突破,实现了从戏台到银幕、荧屏,再到微电影的艺术探索。比如,《山村母亲》是蒲剧近年来涌现出的精品力作。该剧讲述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位山村母亲为了儿子能走出大山开创新生活而不惜负重的一段艰难岁月。为了将自幼失去父亲的儿子全宝抚养成人,母亲砍荆棘编箩筐,供儿子到山外求学。全宝大学毕业后与城市姑娘玉莲相爱,但玉莲妈提出女婿要父母双亡的苛刻条件……经过几多曲折和风波,两个家庭最终和谐相处。该剧以小见大地演绎出社会转型期的城乡人际关系,表达出构建城乡一体化是时代发展必然的大主题。该剧在国内先后获得多个国家级奖项,改编成电影后,受邀参加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摘获“最佳影片奖”和“文化交流杰出奉献奖”,这是蒲剧首次以电影的形式在国际上获单项大奖。世界民族电影节主席崔茜·莱纳和组委会评委评价说:“第一次看到中国地方剧种冲刺电影节单项大奖的奇迹。蒲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城文化很有魅力。”该剧还凭借微电影的改编获得了“中国戏曲微电影最佳表演成就奖”和“最佳戏曲微电影编导奖”。

  为破解传统戏剧面临的传承困境,新媒介传播应运而生。《空中蒲苑》网络直播、大剧院“线上+线下”互动、晋风蒲剧网等“云剧场”为蒲剧艺术开辟出新舞台。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推出的《空中蒲苑》网络戏曲直播,集合了经典唱段、折子戏,器乐合奏、独奏等多种表演形式,参演人员涵盖老、中、青三代蒲剧人,拍摄制作上采用了超清多机位切换,“观感淋漓、流畅,振奋人心”。此外,著名蒲剧表演大师、蒲旦宗师王秀兰等也应邀参与演出,借助快手、抖音、微信公众号、腾讯看点直播及晋风蒲剧网、电视专栏等平台,让蒲剧的“线下经典”在“线上开花”。“蒲剧泰斗”阎逢春的故里西姚村,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模式,建设阎逢春大剧院,把名人故居打造成传承和弘扬蒲剧艺术的新载体,常态化的演出吸引游客“白天观景、晚上看戏”,让河东特色文化和农副特产获得广泛认可,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双丰收”。

  谱写新时代的艺术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为中国戏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传统戏曲产生发展的原有生态已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凭老腔老调唱老戏在当下社会是无法生存的,更遑论发展。蒲剧应积极回应新时代对文艺的新要求、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抓好经典剧目挖掘、整理和传承,抓好剧目编创生产,推出更多反映人民内心世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新创作品。比如,蒲剧新编历史剧《大明廉吏曹于汴》就是本土丰厚的廉政文化资源焕发新时代价值的生动体现。该剧深入挖掘重大历史事件当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内蕴,体现出挖掘廉吏文化时代价值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就曹于汴的清官形象而言,传统戏剧中的《走雪山》《反大同》虽多有涉及,但该创没有拘泥于以往固有创作,而是以新时代发展的眼光,将视野投射到更为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极大丰富了廉政戏剧人物群像。

  相较于流行文化,包括蒲剧在内的传统戏曲处于弱势。要想发展,还需打破壁垒,加强横向、纵向的联络,融合运用社会各方力量,进而产生1+1>2的功效。比如加强创作规划和资源统筹,建立以戏曲院团、艺术高校和社会各界中德艺双馨、有思想高度、有艺术高度的戏剧艺术名家共同组成“核心创作联盟”,推进新时代戏剧精品创作。

  近年来,山西运城市将市属文化艺术学校、蒲剧艺术研究所、蒲剧教育培训研究所、蒲剧音乐舞蹈研究所,以及3所市属艺术院团合而为一,组建了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其“以校育团”的模式,集教学、研究、创作、演出、管理于一体的职责定位,改变了原来“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工作模式,使蒲剧创作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相继推出了戏剧电影、戏剧微电影等新类型,助力蒲剧走出国门,并得到了外国观众的喜爱。这是山西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成功案例。此外,蒲剧还可以深化与数字文化企业合作,探索网络点播、网络定制剧目、录播微蒲剧短视频及签约创作、招标创作、跨地跨界联手创作和联合攻关创作等新机制,努力建构由专业剧作者、蒲剧演员和戏迷票友共同组成的新型剧目创作班底,构建“剧作家出创意、演员出技艺、戏迷票友提建议”的中国式戏剧生产机制。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其融入血脉的民族性使它天然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载体。进入21世纪,一批新创编的戏曲剧目,在走出国门后颇受海外观众欢迎。比如京剧《赤壁》,虽是由传统的三国戏改编而成,但在人物心理刻画上更加深刻,人物形象较传统剧目更为丰满;舞台呈现上,既有战船、草船的“实”,也有用旌旗表现东风的“虚”;既有传统戏曲服饰道具的“古”,也有万箭齐发时视觉冲击的“今”;既有传统的曲牌唱腔的“原汁原味”,又有流行配器的现代时尚。这种融合多种艺术元素的创作,保留了浓浓的“京剧味儿”,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既展现了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激起年轻人对京剧的兴趣,又使缺乏共同语境的外国人更容易理解京剧。这些成功的案例都启示我们,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蒲剧创作必须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优秀文化,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在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中,让蒲剧更多地被世界观众所见所知,使其更具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




关键字:山东文艺网
上一篇:第五届中国歌剧节:歌剧艺术的盛会 人民群众的节日
下一篇:传统戏曲迎来发展新空间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码关注
山东文艺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