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艺网> 戏剧> 浏览文章戏剧

[组图]黄梅戏做工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www.sdwenyi.com 2022-11-20 17:36:16 来源:戏曲网 作者:圆圆

[组图]黄梅戏做工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第 1 张

黄梅戏做工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黄梅戏小戏阶段至王少舫介入黄梅戏剧种以前。这一时期,黄梅戏演出的大多是传统剧目。

[组图]黄梅戏做工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第 2 张

黄梅戏做工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黄梅戏小戏阶段至王少舫介入黄梅戏剧种以前。这一时期,黄梅戏演出的大多是传统剧目。身段做工,尚处于简单粗糙原生态的表演状态。在简陋、甚至不能称其为舞台的表演区,几乎没有什么复杂的场面调度,身段动作也极其简单,演员根据唱词内容做些相应的动作,只要符合剧中人物身份,身段做工可以不受约束自由发挥。老艺人不知表演程式为何物,所以,他们举手投足没有程式规范的羁绊。那时,演出场地是田间地头、村舍院落,没有道具,缺少服装行头,演员临时找穿戴较整齐的观众借衣裤,只做简单装扮,就登台表演。黄梅戏传统剧目多为喜剧,插科打诨,搞笑逗乐,剧目内容,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方言唱腔是观众极其熟悉的乡音土韵。剧中人物经历与演员自身经历相近,熟悉的生活内容,本色自然的表演,韵味醇厚的演唱,观众早已乐在其中。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梅戏在身段做工上也有提高,但并没有发生本质的转化,依然亦步亦趋地艰难爬行。

第二个阶段是解放前夕,王少舫进入安庆民众黄梅戏班社至八十年代中后期。王少舫将京剧表演程式引进黄梅戏,青年演员基本掌握了戏曲表演程式,黄梅戏舞台表演逐步系统化、规范化,黄梅戏载歌载舞的表演风格也逐步确立。1954年,安徽黄梅戏参加华东观摩演出,引起轰动、一举成名。优美的唱腔,载歌载舞的形式,倾倒无数观众。1957年,安庆艺术学校建立(即后来的安徽黄梅戏学校),黄梅戏表演班的唱腔课,由黄梅戏老艺人授课,身段、跟头、把子等程式课程,全由著名京剧演员教授,训练培养演员的方式,完全借鉴京剧科班的套路。为了让学员学以致用,尽快熟练掌握唱、念、做、打程式技术,黄梅戏跨剧种移植演出了最能体现程式技巧的京剧经典剧目,如《盗仙草》、《十字坡》、《白水滩》、《挡马》《双枪陆文龙》等。还排演了具有行当特点的《徐策跑城》、《扈家庄》、《挑滑车》、《三岔口》等剧目。此时黄梅戏身段表演,不仅完全符合程式规范,而且成熟老到。文武身段、把子、跟头等各种技巧积淀丰富,运用裕如。黄梅戏不仅得到京剧表演程式的全面武装,还将吸纳的触觉伸向昆曲川剧徽剧婺剧等剧种,这一时期,学习移植排演了昆曲的《思凡》、《下山》,徽剧的《百花赠剑》,婺剧的《断桥》。移植剧目的念白、唱腔,依然用黄梅戏剧种的方言和黄梅戏传统旋律。主要是希望通过移植,全面学习掌握其他剧种精湛高超的身段做工,广泛摄取艺术营养,加速黄梅戏表演水平的提高。

第三阶段,是八十年代后期至今。黄梅戏身段做工从一无所有,发展到今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繁盛景象,其中,凝聚了几代黄梅戏人艰苦卓绝、拼搏进取的心血和汗水。八十年代末,顺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黄梅戏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黄梅戏表演艺术的快速发展。黄梅戏跻身于全国五大剧种之列,地位的提升,理所当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成果。音乐改革首当其冲,表演形式紧随其后,两者不可或缺。黄梅戏身段做工,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借鉴、融会贯通,已拥有丰富的储存和扎实的基础,如何保持黄梅戏地域特色和剧种个性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是所有戏曲剧种都无法回避的两难命题。二十一世纪初,黄梅戏在复排演出传统剧目的同时,积极酝酿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剧目。这时期,创作演出了几个接近精品力作的优秀剧目,如《徽州女人》、《孔雀东南飞》等剧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徽州女人》和《孔雀东南飞》,这两个创作剧目的共同成就和特点是,创造了一个品位高雅,意境空灵,内涵丰富,多媒体交融的艺术形象。是一种既新颖独特、又似曾相识的舞台表现形式。两剧对黄梅戏固有的风格,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润饰完善,又从美学角度,拓展延伸强化了戏曲艺术载歌载舞的审美风格,将黄梅戏艺术层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给人以惊喜震撼。两剧的身段动作飘逸优雅,意境深远,却超越了戏曲传统意义上的程式内涵。两剧虽然始终遵循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美学原则,但它们的身段动作,已借鉴、吸纳、融汇了太多的其他艺术元素,尤其是舞剧舞蹈动作。虽然舞剧的舞蹈动作,比戏曲身段妩媚、柔韧、挺拔、多变化,能凸显女性形体曲线的玲珑、修长、灵巧、丰盈等美感。但舞剧的舞蹈身段与戏曲的舞蹈身段,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舞剧的舞蹈身段,是高度抽象的,它远离社会生活。而戏曲的舞蹈身段,是对生活的提炼创造,它的举手投足、一招一式及每个身段动作,都烙有深深的生活印痕。如果舞剧的舞蹈身段,过多地成为戏曲人物的肢体语言,那么,舞台就会出现抽象的舞蹈身段,与具体的故事内容和各种戏曲元素不和谐不融洽。两剧尽管在戏曲身段与舞剧身段融合上留有遗憾,但瑕不掩瑜,两剧的艺术创新是成功的,舞台综合呈现也是可圈可点的。还有诸如《柳暗花明》、《逆火》、《雷雨》等剧目,虽然舞台风格、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但在身段做工、音乐唱腔、打击乐的改造运用上,都有许多值得总结的成功经验。



关键字:山东文艺网
上一篇:评剧的历史阶段
下一篇:[组图]黄梅戏的艺术和语言特色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码关注
山东文艺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