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艺网> 资讯> 浏览文章资讯

春日乐趣多,古人春天怎么耍

www.sdwenyi.com 2023-3-23 15:25:45 来源:搜狐 作者:视歌

春天万物生发,古人向来重视春天作为一年之始的意义,有关的仪式和祭礼很多,随着宗教因素的淡化和娱乐性因素的凸显,春天成了人们追求逸乐的绝好时节,这也顺应了自然的节律。吃有吃的讲究,玩有玩的讲究,更重要的是在出游上。交通工具决定了人们的出游距离和目的,不同人群也有各自不同的出游形式。“诗和远方”不光属于今人,同样也是古人所企慕的。

01

出 行 工 具

古代的交通随朝代和地域而有所不同,但交通工具大致以畜力(驴、马、骡、牛、骆驼等)、人力(轿子、近代以后的人力车等)、水力(船等)为主,大致是南船北车。

中国人使用牛的历史很久远,牛很早就用以引重致远,据说在商代就开始使用牛车。牛车主要为普通大众所使用,但有时官员们也乘坐牛车,如汉初,经过多年战乱,马匹紧缺,就连天子也不再乘坐马车,以示节俭。

春日乐趣多,古人春天怎么耍  第 1 张明戴进《太平乐事图》

与牛相比,马更为贵重。

交通工具与权力、地位、经济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关,从商周时期开始,马车就成为王公贵族专门乘坐的交通工具。因为马车贵重,皇帝显贵们在死后往往会用马车来殉葬。

有实力者自养马匹,稍逊者可以租赁,租赁的价格也不太贵,而且细化到单程和往返的价格。

轿子是在宋代出现的。北宋时期,乘轿之风兴起,尤其在宋室南渡之后,因为南方道路湿滑,不利于骑马或乘坐马车,轿子就更加流行了。

轿子轻便,一些车马不便行走或偏僻之处,都能使用轿子;轿子乘坐舒适,不像车马那样颠簸;轿子的形制不断改进,内部越来越宽敞明亮;乘坐轿子的成本较之其他工具相对较低:这些因素都促进了乘轿之风的流行。

虽说轿子使用普遍,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任意乘坐。

至迟到明代,官方已经制定了完善的乘轿制度,其中尤其涉及乘轿者的等级身份、文武之别、下轿避道,以及优礼宠信等问题。

所以朱熹老夫子会如此批评道:

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甚用轿,如王荆公、伊川皆云“不以人代畜”。朝士皆乘马。或有老病,朝廷赐令乘轿,犹力辞后受。自南渡后至今,则无人不乘轿矣。(《朱子语类·法制》)

游船按照功能大致可以分为画舫(花船)、酒船、戏船、灯船、游山船、江山船等。

楼船是一种特别豪华的游船,较之一般的船只高大很多, “船上加楼,极彩绘之华”(叶广度《中国庭园记》),后来大概只要是高大华丽的游船都称为“楼船”,而不一定有数层之高,但船上却都穷奢极欲,豪华之至:“春水登之,宛如天上坐也。”(明虞淳熙《浮梅槛诗序》)

春日乐趣多,古人春天怎么耍  第 2 张宋摹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楼船

在一些游览胜地,有酒船跟随穿梭在画舫中间,随时可以提供酒食,这类船常被称为“行庖”“水宴”等。

游船上还有歌舞、弈棋、游戏、说书、赌博、烟火等游乐项目。

02

踏 春(青)

最适合野餐的时节是春天,踏青春游,饮酒作乐,历代这样的记载非常之多。

各种节日,就成了人们出门恣游的由头。

“二月二,龙抬头”,但在唐代却形成了挑菜节,即在这一天出门挖野菜,实际是借此游闹一番。白居易《二月二日》诗曰: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青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三月上巳日,汉时确定为节。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此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魏晋以后,将上巳节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天进行。王羲之等魏晋名士在兰亭禊饮,写诗结集,王羲之为此书写《兰亭集序》,使得这次聚会成为千古美谈。

春日乐趣多,古人春天怎么耍  第 3 张唐冯承素摹《兰亭集序》(神龙本)

许多节日都源于宗教祭祀,但后来这些节日所包含的神圣性因素慢慢淡化,娱乐性的因素逐渐凸显,人们多在这些节日中进行娱乐休闲活动。寒食节及相近的清明节就是典型的例子。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批评说:

越俗扫墓,男女袨服靓妆, 画船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率以为常。二十年前,中人之家尚用平水屋帻船,男女分两截坐,不坐船,不鼓吹。…… 后渐华靡,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欢呼鬯饮。

清明节恰值初春时节,利用扫墓祭祀的机会,人们出行游玩、歌吹戏耍、游庙逛街,张岱之所以批评这种华靡的风气,是因为人们“厚人薄鬼”,借祭祀的名义行欢愉之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为传统的扫墓祭祀之日,本来具有悲切凄凉的氛围,但因为处于万物萌生的季节,人们常在扫墓的同时,到郊野踏青游玩,所以一直有着轻松欢快的气氛。

03

旅 行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其生存特点是高度依赖于农业和土地,土地难以搬迁,所以人们就依托于土地世世代代安居下来。同时,古人还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训诫。不过,文人还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另一面。

明末清初的张履祥谈到文人旅游时,认为有“三乐”:“一者尽交其地所产贤人,一者多购其地所传典书,一者登览其地山川奇丽,与夫古人往迹。”(《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寄倪寄生闽中》)与这一风气相关联的是,在明代中后期出现了大量的文人游记。

春日乐趣多,古人春天怎么耍  第 4 张明戴进《关山行旅图》




关键字:山东文艺网
上一篇:百年老城区“非遗展厅”亮相:唤醒老长春文化记忆
下一篇:探秘敦煌壁画到底有多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码关注
山东文艺网公众号

扫码关注
山东文艺网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