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艺网> 戏剧> 浏览文章戏剧

彩调的新剧目

www.sdwenyi.com 2023-2-3 18:24:49 来源:戏曲网 作者:阿源

彩调的新剧目

彩调桂林市彩调团演出的彩调《三看亲》自1998年底第一次被录制成VCD碟发行以来,在三年的时间内,该团演出的彩调剧陆续被制成VCD碟,到如今已有165张彩调VCD碟公开发行,使得该团成为各剧团出版VCD碟最多者。

彩调剧是桂北一带普遍流行的地方小戏,大都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和劳动现实,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桂北、湘南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桂林市彩调团成立于五十年代,编演了大量优秀的彩调戏,其中《王三打鸟》、《娘送女》、《地保贪财》、《王婆婆骂鸡》等传统彩调剧目深受群众欢迎,唱红了半个世纪,堪称民族艺术的瑰宝。随着家庭影院的普及,各音像出版社纷纷看好彩调VCD在桂林官话地区的消费市场,搜集、整理、创作、演出过最多彩调剧的桂林市彩调团成为他们录制VCD碟的首选。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广西金海湾音像出版社、湖南金蜂音像出版社先后录制、出版、发行了桂林市彩调团演出的165张彩调VCD碟,并在2001年形成了一个出版高峰,全年出版88张。

现在广西全区仅存广西彩调团、桂林市彩调团、柳州市彩调团等几支彩调专业队伍。就出彩调VCD碟而言,区彩调团10多张,柳州市彩调团不到10张,远远不及桂林市彩调团。就全国地方戏出碟情况而言,颇受欢迎的黄梅戏出碟也不到40张,比起桂林市彩调团来说也只能望洋兴叹。

市彩调团团长甘榕生在谈到该团大量出版彩调VCD碟的意义时说,此举挖掘、整理、保存了一大批失传的彩调剧目,宣传、开拓了彩调剧的演出市场,推出了一批彩调演员,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彩调源于湘南的花鼓戏,这在广西并无分歧,但难以说明何年何月由何人何班传入,实际上当湖南各地花鼓戏流行之时,不同的班社(或个人)从不同的渠道随着移民纷纷进入广西。江湖艺人是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的。两省之间的概念,对艺人来说,只不过是过了一条河,或到了一个邻近的村子而已。

邻近广西的邵阳、祁阳、零陵、东安、道县、江永、江华都是花鼓戏传入广西的主要通道,尤以道县为最,所以彩调早期的名称有称之为花鼓、花灯、采茶和调子的。

从光绪年间彩调已传入广西南部中越边境宁明、龙州、扶绥等县。则彩调由湖南传入时间最迟在清中叶嘉道同光年间,但也不可能更早,在桂林各县方志大多记载了自清雍正以后有元宵日“选清秀孩童,艳装女服,携花篮,唱采茶歌”的记载。

此外,康熙四十八年(1709)《荔浦县志》、乾隆五年(1740)《兴安县志》、乾隆三十年《全州志》均有类似的记载。并且不少人即以为这就是彩调在桂北流传的明证。

有人著文说,“彩调”是在民间“采茶”基础上形成的,这等于没有说。桂北“采茶”不过是文人在方志上的书面语言。桂北彩调与桂南采茶是两回事。

但元宵节日,携花篮,唱采茶或“以童子扮走马好女,联臂踏歌”,仅能说明民间有此歌舞演唱,并不一定就是彩调演出形式,因为从彩调与花鼓戏的艺术形态看,不仅剧目相同,即在表演、唱腔、行当、服饰以及习俗、谚语也基本相同,不过有些名称上的差异。如[梁氏调]在广西称梁氏腔,天上星子朗朗稀在广西称为化子腔,茉莉花在广西称雪花飘等等。艺术形态上如此整体的相似,说明她不可能像桂南采茶那样,仅在其歌舞阶段即已传入。

彩调从剧目发展上看,经历了“对子调”(一丑一旦)时期,“三小戏”(小生、小丑、小旦)阶段,“江湖调”时期和“鸳鸯班”时期,还有一个过渡阶段,即为了丰富演出剧目,满足小圩镇市民的需求,在剧目中开始向《今古奇观》等话本小说或流传于民间的“二十四孝”故事和劝善的《法戒录》中搬演故事。如《独占花魁》、《孟宗哭竹》、《卧冰求鲤》等剧。多为即兴编演的“海水戏”。

这类剧目与湖南花鼓本子已开始各行其道,所谓“鸳鸯班”或称为“阴阳班”是在20年代,广西当局明令禁演“淫调”后,彩调艺人搭桂剧班以谋生,在此期间,移植了一些桂剧剧目,如《白云楼》、《永乐封宫》等,实际上是桂剧剧目彩调化了。

从演出形态看,彩调也经历了院场、圩镇、赌场、戏园几个阶段,行当、服饰、表演则随着剧目的发展、演出场所的改变而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如行当从小生发展到小生、老生、娃娃生;小旦发展到花旦、正旦、老旦;小丑发展到正丑、烂丑、长衫丑、摇旦等。丑行的脸谱则从一般化的白鼻子发展到有青蛙、鲤鱼、蝴蝶、螃蟹、虾子、乌龟等动物图形,或梅花、桃花、玉兰花、玫瑰花、荷花等花卉图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脸谱系统。至于表演上的手眼身法步,尤其是具有特色的矮桩步、手巾花、扇子花等多与湖南花鼓戏相类似。

彩调在演出开始前的跳加官,也与皮黄班社不同。由于早期的彩调班没有老生行当,不演帝王将相的戏,也没有蟒袍相貂。但为了不得罪当地的主家、官绅,必须要跳加官祝贺。

于是开台前的跳加官就改由班中女旦担任,舞扇挥巾,柔步登场,亮相后一系列整妆、理鬓、插花、拔鞋、洒扫、喂鸡、抹桌、挂画等成套表演程式。然后亮出题名贺条。在接受主家、客人“封包”后,又鼓乐齐鸣,演员再次出场,行礼谢赏。



关键字:山东文艺网
上一篇:黔剧诞生
下一篇:花鼓戏种类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码关注
山东文艺网公众号

扫码关注
山东文艺网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