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艺网> 资讯> 浏览文章资讯
非遗之水浇开现代设计之花
作者:李维维(许昌学院副教授)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不少人眼中,非遗就像老古董一样,有点高冷,只适合摆在博物馆的展架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最近这几年,只要你稍微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非遗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从书签、文具、茶杯到时装、家电、数码产品,从吃的、喝的到玩的、用的,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含有非遗元素。
将非遗摆渡进现代人生活的是设计。设计让非遗“活”了起来、“潮”了起来。与此同时,非遗也为设计带来了很多灵感、素材和手段。
非遗丰富了现代设计的语言。设计语言是作品能够进行自主表达,并与观者、使用者交流的一套符号系统。设计语言选择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接受度。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多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十大门类。通过对不同非遗项目的信息进行提取、分割、变形等,设计师可以解析出一个个不同的视觉符号,从而为具体产品的设计提供丰富的设计语言。
故宫里的建筑在修建时使用了琉璃烧制技艺。故宫文化创意中心提取琉璃构件元素,以“宫墙上摘下的繁花丝巾”为主题,设计出兼具琉璃元素和时尚元素的丝巾。众所周知,过去紫禁城内不允许随意种植花草树木,所以宫墙上的琉璃原本被当作“墙头花”,是一种宫廷建筑的装饰和点缀。在丝巾设计中融入“故宫琉璃花”元素,不仅引起人们对古老的琉璃烧制技艺的关注,也丰富了丝巾产品的文化内涵。
还有一些非遗技艺被直接应用到产品设计中,这在服装设计中比较常见。刺绣和扎染都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很多刺绣和扎染技艺已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在国内外时装设计领域,如何运用刺绣和扎染技艺已经成为一门“显学”。设计师将染、织、绣等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设计出各种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功能的服饰,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主动走进民族地区,拜非遗传承人为师,了解学习非遗技艺,就是为了获得更多设计灵感,丰富自己的设计语言。
现代设计运用非遗元素,既是解构的过程,也是重构的过程。在对非遗的解构中,对非遗元素的抓取和使用,可以丰富设计语言,提升设计效率,让产品更加美观。而通过对非遗的重构,设计师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具体的设计符号,而是一整套文化理念。基于这套理念进行设计,不仅是为了设计出好的产品,也是在进行文化传播,目的是从关系维度、情感维度、文化维度拉近公众与设计对象的距离。
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都会联合有关单位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每场秀的作品设计都围绕相关主题展开。“白鹭为霜”“苗净千寻”“布衣经纶”“云想彝裳”“木真湘韵”“采蓝之忆”“挑绣之韵”“流光溢彩”“苎梦东方”……不用看作品,仅这些主题,就足以令观众产生无限遐想。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每个主题都承载了一整套厚重的非遗文化。比如,“白鹭为霜”从入选了世界非遗名录的二十四节气中提取灵感,利用与“白露”谐音的“白鹭”元素,让人不仅联想到在白露时节微冷环境中站立的白鹭,还联想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朦胧爱情美。有了这些文化的铺垫,人们走近并接受相关作品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设计是一种艺术,好的设计需要好的思想。我国10万多个非遗项目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艺术宝库、思想宝库,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设计素材。
非遗都有比较突出的地域性特征,而现代设计也强调差异化、个性化。非遗的地域性特征,恰恰能够强化设计的差异性,助力设计师设计出更多能够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尤其是大数据和智能化被引入现代设计后,同质化已经成为设计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所以,强调个性化的非遗,值得设计师学习研究借鉴。从产业角度看,全国上下都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不少地方建立了非遗创意园、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未来,设计产业将是又一个朝阳产业。非遗融入现代设计,有助于设计文化的产业转化,也有助于提升设计产业的文化内涵。
过去,我们在买东西时,都有一种“进口的好”的潜意识。这种消费心理投射到设计文化上,则表现为日韩风、欧美风流行。所以,一种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从小处说反映了个人的兴趣喜好,从大处看则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大量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在带来鲜活设计语言、提升产品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厚植了设计的文化土壤,增强了设计师的文化自信。
我们看到,大量年轻的设计师,不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容易受西方时尚潮流的影响,而是从中国传统美学出发,把自己的职业理想、工作理念、生活日常与非遗等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勇于走自己的路,大胆设计自己的作品,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设计师群体在设计理念上的整体转向,让我们的设计在整体风格上越来越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审美的设计美学——不仅注重功能美、技术美,还注重文化美。
下一篇:世界文化激荡中的中华民族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码关注
山东文艺网公众号
- 10-20名师颜世举登上央视《墨香》重点
- 01-12陌上花开 遇见美好
- 01-12盛世濠江美如画
- 01-12钟表:为时间而设计
- 01-12让博物馆在文明传承与创新上展现
- 01-12让短视频成为向善的文化阵地
- 01-12巩固文化主体性 推动文化强国建
- 01-12以数字化赋能文化建设
- 01-12千年壁画“动起来”
- 01-12用热情浇灌文明互鉴之花